2010年10月9日,由章剑华创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承载》,在故宫博物院举行了首发仪式。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给《承载》首发式发来贺信,许多领导和嘉宾参加了这一热烈而隆重的仪式。《承载》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社为此发了专电。有超过200家媒体、网站作了专题报道或转载,反响非常热烈。该书上架后即一抢而空,已经再版,台湾世界出版社将出版繁体本,多家报纸争相连载,电视媒体正筹划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其引发的轰动,着实令我们感到无比的欢欣、骄傲和自豪!
《承载》是一部全景式反映抗日战争期间故宫文物万里大迁徙的作品,具有较高史料和文学价值。《承载》,承载着文化使命,承载着民族重托,承载着千年文明,承载着稀世珍宝。《承载》所承载的,是那样的宝贵,那样的厚重。她不仅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其中所传递的爱国主义和尊重文化的精神,也是今天推动文化建设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所大力提倡的。除此之外,我这里要说的,是《承载》背后一些不为人知的另一种厚重的承载,那就是书作者的爱心、用心和艰辛。
《承载》背后,承载着作为文化工作者重大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一巨大动力的驱使下,剑华为《承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那种执着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我亲眼目睹的。剑华作为文化厅和宣传部的领导,工作非常繁忙,可以说千头万绪。时间对他来说贵如黄金:与他打电话,几乎不讲一句废话;约他吃顿饭,难上加难;不必要的应酬,他一概不参加。在写作这部作品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基本上都是在业余时间见缝插针,闻鸡起笔,挑灯夜作。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早晨五点不到起床,晚上十一点钟左右才休息,周六、周日都用在写作上,整个春节都没休息。就是出差在外,也总是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一有空就写上几段。记得有一次,他感冒发烧,却仍然沉浸在创作的激情里,顾不得去医院就诊,喝一大碗姜汤,继续伏案劳作……。他心里想的是,把文化建设的成果奉献给大众,才是最值得、最有意义的事情。正是如此厚重的承载,才换来了《承载》的厚重。
《承载》背后的承载,不仅是写作上的执着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还包括着作者的“智慧”和“灵感”。没有敏锐的洞察力,没有新颖的视角审视分析,是写不出如此厚重的《承载》的。而“智慧”和“灵感”,靠的是厚重的知识积累和对创造力的不懈追求。这方面的功夫,更是“非一日之寒”所能获得的。剑华的创造精神,表现在他所主持的活动,如十运会开、闭幕式,国际戏剧节,许多大型庆典晚会等。还表现在他的书怍中,如《新媒体时代的探索》、《热点思维》、《文化时空》、《想法》等。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剑华所追求的是新意、特色和与众不同。他常说,要做出点事情,写出点东西来,必须有创意,没有点创意,干起来就没劲。有时,我们兄弟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他总是把话题引向国内的天,国外的地,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让大家发表议论,然后概括分析,寻找其中的亮点。写作《承载》,他能从故宫文物在抗战中辗转万千的历史事件中,认识到除了军事战争、意识形态战争、货币战争、信息战争等等,所有战争都包含着激烈的文化冲突。并看到,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并不完全成正比,如今中华文化既面临着外来文化的严峻挑战,也存在着自身的严重丢失,甚至出现许多不良的发展倾向。针对这些文化现象,他觉得有必要把故宫文物南迁这段历史,尤其是一批文物人的精神传播开来,传承下去,以唤起人们尤其是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危机感和使命感,弘扬老一辈优秀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为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不懈努力。如此深刻的眼光、明智的想法,是一般人难以具备的。
我觉得,在阅读《承载》,了解故宫文物南迁的悲壮行程以及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故宫文物守护者的气节和精神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习《承载》背后承载的更多珍贵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