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份社会责任》。说有一个人,他能在公共场合下顶住他人异样的眼光从容捡起在地上被踏来踏去的一分硬币或纸币。起草文稿时只用那些一面无字的废弃纸张。家里的卫生间摆满了塑料桶来贮存淘米、洗菜、浴洗用水,以便再次利用。该同志是一名行政机关的公务员,爱人是一位教师。家里收入虽说算不上丰厚,但每月近四千余元的工资用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也是衣食无忧或略有盈余了。以他家庭的收入和生活标准,根本用不着节约那每月几元钱的水费和捡回那几角钱的分币来贴补家用,单位也更不会有人在意他节约下的那几张白纸,但他却依然保持这么低调的态度。
在生活中却有另外的一些小同志,别说一分硬币,就是一元硬币被踩在地上,他也不要去拣;白纸写两个字就揉揉扔了;餐巾纸擦一次手要用好几张;方便时见马桶里的水不够清,非先冲了再用。
对“节约”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把靠自己辛勤劳动得来的钱当作钱用,并提倡节俭,为的是既注重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又讲求对人类通过劳动创造财富的尊重。另一种是把花钱如流水当作"大方",把节俭看作“小气”、“抠门”,认为某种东西是个人的私有财产就可以肆意挥霍,谁也管不着。至于公有财产,那就更不在话下了。这种人往往因为他的钱来得容易,有足够的经济支付能力便认为可以不加节制地浪费。更有甚者,他们手里的钱和物质生活的富有并不是靠自己的劳动得来,而是靠“刮”来或“收受”来的,因而对社会财富不当回事,对劳动果实不加珍惜,甚至恣意破坏。
我们相信,每一个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人,都会赞赏和采取第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