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教育”新说
2009-3-12 13:32:00
点击:134
上世纪60年代末,毛泽东主席根据当时“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各地的学校和工厂陷入瘫痪,全国积压的待分配就业的初、高中学生已达一千多万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之后,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抱着极大的革命热情,投身于中国幅员广阔的农村和边疆,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和边疆,在各自立足的土地上留下了艰苦奋斗的足迹。用历史的观点来分析,这场本来期望产生重大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的运动,由于被融进了“文革”,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没能沿着自己正常的成长轨迹去发展,相反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导致当时大多数知青都只有初、高中文化,丧失了继续深造的机会,给中国带来了一段时期人才短缺的局面。可以说,“文革”期间的“再教育”运动,是一次不尽成功的尝试和探索。
然而,人们,包括当年上过山下过乡的大多数知识青年,都深深地感触到,这场“再教育”运动,不仅有力地支援了中国边远落后地区的建设,并向那里输送了知识和文化。同时,就接受“再教育”的一大批个人来说,在无私奉献和经受创伤的背后,他们得到了锤炼,从而能够冷静地、全面地、深刻地认识中国国情,尤其是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他们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实践中逐渐聪明起来,深沉起来,养成了不甘落后、不甘沉沦、奋发进取的人生信念,确立了体察国情、民情,关注民族命运,希冀中国稳步发展的良好品格。从这一点上来看,毛泽东同志关于“再教育”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而且直到今天仍然有可取之处。
生活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都相对提升的当今社会的青少年们,那些80后、90后的孩子们,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正在享受着改革开放30年带给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成果。在他们身上,显现着许多人类文明、进步的优秀品质,但相当部分人同时又明显缺乏对国情、民情的深刻体察,尤其是对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社会责任、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等问题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很少甚至没有接受过深刻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法纪观念、大众意识、逆境磨练、共度难关等方面的教育。在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面对就业、收入、消费等严峻形势和沉重压力,他们既没有思想准备,又没有应对办法,极可能陷入到茫然和消极之中。对于他们,重提“再教育”这个命题,显得既很必要,又非常迫切。
在正在召开的2009年全国“两会”上,有代表提出建议,将大学学制改为五年,拿出一年来对大学生进行军训。这不失为一个一箭双雕的好办法。大学延长一年的教育期,对于解决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就业问题,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再教育”。军训这样的“再教育”,与毛泽东时期的“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相比,其意义、内容、成功率会大不相同。军队,是社会的中坚。军人,是人民群众的先进代表。青年学生接受军队的训练,以军人为榜样,学习和体验伟大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遵纪守法、无私奉献、勇于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品质,可以从根本上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以后一生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我们衷心希望这样的建议能够得到采纳。
“再教育”是对所有人都重要的问题,但尤其重要的是青少年,对他们的“再教育”,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除军训形式外,还可以探索和尝试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如实行大学生毕业后服兵役的制度。这是法律规定的义务。让青年人到部队这个大熔炉和大学校锻炼2—3年,对他们来说是受益终生的事情。总之,我们的国家和政府要在“再教育“方面下点决心,并舍得投入,使这项活动不仅开展起来,而且卓有成效,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