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傍水的丁蜀镇,山水秀丽,景色迷人。北宋大学士苏东坡任常州太守时,常到宜兴游山玩水。这里原有一座小山叫独山,东坡觉得很像蜀中风景,便说了一句:“此山似蜀”,后人便将独山改为蜀山。苏东坡在这里建造的“东坡书院”,如今已成为有名的旅游景点。漫步于蜀山的古南街,使人领略到一股可贵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气息。明清时古南街为陶都紫砂一条街,这里近半的居民从事紫砂生产和经营,后屋为作坊,临街前屋摆货架设店经营。因为蜀山不仅风光如画,而且隐藏着一个世界上独有的宝藏——宜兴陶土矿。这种陶土矿是富硅高铁的沉积岩形成,至今在地球上没有发现与之同样的矿床。这里的先民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发明了陶器。商周时期,已有精美的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相传范蠡协助越王勾践覆灭吴国之后,带着西施弃官潜行,出没于太湖之滨,最后来到宜兴定居。他看到蜀山的泥土,粘力甚强,便动员当地的百姓制作陶器。到了明朝,有个和尚路过这里的村庄,叫卖蜀山的“富贵土”,当时村民们并不指望陶土可以挣钱致富,对他加以嘲笑。和尚于是改了个说法:“贵土你们不想买,就买富土如何?”还是致富对老百姓有吸引力,于是,一些人跟着和尚来到山里产陶土的洞穴,发掘陶土,用来烧制缸盆碗钵,并大量生产,作为商品买卖。后来到了正德年间,宜兴城东的金沙寺里有一名和尚独创砂壶制作,先做圆壶的胚胎,再把中间挖空,加上壶嘴、壶柄和壶盖,然后入窑烧制而成。这就是宜兴砂壶的起始。此时,明朝学宪吴颐山先生恰在金沙寺读书,他有一个书童叫供春,偷偷学习老和尚的手艺,他制作的砂壶造形奇特,色泽古铁,典雅自然,世称“供春壶”,现在成了稀世珍品。
走进被誉为“陶都之光”的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就会被古往今来的万余件陶瓷制品和工艺设备所吸引。它向人们展示了陶瓷艺术的魅力,介绍了许多以往人们并不知晓的知识。蜀山开采出来的陶土矿作为陶瓷的原料,有白泥、甲泥、紫砂泥、嫩泥、小红泥等五大类。从宋代紫砂品面世至今,陶都则以紫砂、均陶、精陶、青瓷、彩陶“五朵金花”而名扬四海。五大类陶瓷原料中,紫砂泥最为珍贵,它与其它四类泥共生在一起,被称为泥中泥、岩中岩,是制作宜兴紫砂壶的材料。由于经过多年开采,这一宝贵资源越来越少,当地政府已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和控制。紫砂泥又分为红泥、紫泥、本山绿泥三种。开采出来时外观是不规则的岩石块状,经过风化、粉碎、淘洗、练泥等工序而成为可以制作紫砂品的熟泥。紫砂泥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主要成分为黏土、石英、云母、赤铁矿等,颗粒适中,粗细均匀,是名副其实的“紫玉金砂”。紫砂制品经过精加工后,在1180℃上下的温度中烘烧,形成了残留石英、云母残骸、莫来石等双重气孔的物相。这种双重气孔结构原料制作的紫砂壶,不怕冷热急变,寒冷时注开水而不裂。由于它里外不上釉,气孔密度高,吸附力强,泡出来的茶味道纯正,而且不易馊。特别是紫砂原料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长期使用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益。宜兴紫砂壶因具有得天独厚的良好功能,被人们称之为名不虚传的“世间茶具之首”。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千百年来,聪明而勤奋的陶都人依靠大自然赐予的宝地,创造了骄人的业绩和巨大的财富。如今,这里的陶瓷制品堆积如山,源源不断地运向海内外。独步千秋的紫砂壶,其精品大多从实用转为艺术收藏,单壶的价格有的已达数万、数十万元。难怪有人到了丁蜀镇,会发出“人间珠玉何足取,岂如阳羡(即宜兴)溪头一丸土”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