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家园广场 > 详细内容
二.巧手如云的艺苑
发布时间:2009/6/26  阅读次数:2245  字体大小: 【】 【】【
  
    
       各种文化艺术都是人民用心血和汗水创造的。在丁蜀镇,可以看到很多的古窑遗址。古窑址群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考证,这里有古窑址140多处,最早有新石器时代的,还有晋代青瓷龙窑、宋代南缸窑等,一般长为30米至80米,最长的有100米,形似长龙,气势非凡。参观古窑和观看“烧窑”表演,可以了解窑的构造和一整套烧制工艺,更能见证陶都先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它仿佛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数以千计的能工巧匠辛勤劳动的历史画面。
       丁蜀镇紫砂艺术的辉煌,是历代成千上万艺人和热爱工艺的文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唐宋之际,紫砂工艺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经过供春、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陈鸣远、邵大亨、黄玉鳞、惠孟臣等一代大家们对紫砂的开掘创新,这门艺术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历史地位。清代道光年间,著名学者陈曼生与制壶高手杨彭年等合作,进一步完善了壶的设计和制作,并在壶的原坯件上题句铭刻,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融入壶艺,使壶成了高雅的艺术珍品。从此,使得许许多多的文人与艺人合作,开创了紫砂工艺与文人相结合的一个又一个高峰,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紫砂工艺师和工艺美术大师。他们以精美的陶艺作品和精湛的艺术修养,给灿烂的陶都文化增添了无穷的光彩。
       现在的丁蜀镇,是一个热火朝天的陶瓷品生产的大工场,更是一个充满工艺美术色彩的巧手如云的艺苑。全镇规模较大的陶瓷企业有20多家,民间陶艺作坊1000多家,30000多人从事制陶和紫砂品制造业,有工艺美术职称的人员在千人以上。参观陶艺作坊,我们可以看到制壶人精湛的工艺、独特的制作技法。他们中许多人并没有“大师”的头衔,也没有“高级工艺师”的美名,但他们用勤巧的双手,制作出了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在工艺师周荣金工作室,他向人们详细介绍了紫砂工艺的绝妙技艺。他说,世界上主要有五种陶瓷成型工艺,有盘作、捏塑、模压灌浆、拉泥和泥片成型。其中“泥片成型法”只有这里的紫砂使用。泥片成型就是手工把熟泥拍打成一定厚薄和长短大小合适的泥片,然后通过镶接等精加工,做成一定的形状。泥片成型法又分为“打身筒”和“镶身筒”两种。这一工艺的主要特点在于手工脱空成型,因为是手工成型,所以有许多专用工具,一种工具一个用法。手工成型的另一个关键是泥坯表面的精加工,即用专用工具竹片、明针(牛角片)、刀具等,对已经上了壶嘴、壶足、壶颈和把手的壶体表面进行精细的刮平修整。精加工能把壶表面原来高低不平的颗粒压平,使表面光润。在烧结后生成表面致密的烧结层,具有一定的气孔率。精加工还能使制品轮廓分明,严丝合缝,珠圆玉润。人们听了他的介绍,看着他们的制壶过程,纷纷称赞紫砂工艺真是出于“上帝之手”。
       周荣金的壶艺,是由他的师傅——高级工艺师范永良传承下来的。范永良的师傅,又是当代著名的紫砂陶艺家、工艺美术大师蒋蓉传授的。蒋蓉出身于陶业世家,自幼习艺,善于将动物、植物、花景等自然界形体,经过艺术提炼、创造,自如运用于紫砂作品之中。她施艺精细,追求色彩效果,作品惟妙惟肖,生意昂然。范永良学习蒋蓉大师的壶艺,力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他制作的西瓜壶,为了追求西瓜颜色真实自然的效果,在色彩泥配置方面,就花了十六年的工夫。因为紫砂制品上的色彩,烧制前后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完全凭一次次实践,一次次摸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经他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反复试验,他的西瓜壶作品,主体部分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周荣金在师傅的潜心教授和自身的不懈努力下,壶艺制作水平也日渐成熟,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势头。他为自己取艺名“壶徒”,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壶艺泰斗吕尧臣看了他的作品,欣然为他题书:“难得壶徒”。他的工作室目前带有多名徒弟,使蒋蓉门派艺术队伍不断扩大,后继有人。遍布全镇的大大小小的陶艺作坊,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丁蜀镇的陶瓷艺术,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一代一代地发展壮大,使得陶都艺苑人才辈出,陶艺之花越开越艳。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返回顶端 

  我的邮箱:zhangkunhua2001@yahoo.com.cn    QQ :1242135569         网站验证编号:20080312130534        

  本站原创作品、文章、照片版权归个人所有,未经本人同意请勿转载